从昔日农具厂的辉煌,到转型阵痛与破产重组,再到今日的破局重生,随州专汽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。

然而,产业规模扩张的背后,长期的低价竞争正冲击着行业根本,企业深陷“以价换量”的内耗循环,甚至陷入“越卷越亏、越亏越卷”的困境。在此背景下,随州专用车企业如何突破低价困局?又该怎样打破“单打独斗”的局限,构建产业集聚下的价值共同体?近日《专用汽车》独家专访了随州市汽车行业协会会长陈勇,以下是他的口述。
“厚利适销”:跳出价格战的围城
过去随州企业靠薄利多销走量,但我们要做厚利适销。
我印象比较深的是,早些年,我们在某区域布局了5家经销商。每家报10台需求,我们卯足劲备了50台,结果总有一批车在仓库里蒙灰。那时,看着积压的滞销车,心里像压着块大石头,沉甸甸的。这并非个例,在随州专用车“以价换量”的惯性下,经销商为了抢市场四处撒网,价格战打红了眼,信息成了“糊涂账”,产能白白浪费不说,利润更是被挤成了薄片。

以冷藏车为例,2012年保温箱体还能卖到七千元/米,后来硬生生跌到不足五千元。算下来,一台车的利润压到几百元甚至趋近于零。越卷越亏,越亏越卷,多少企业就在这样的循环里喘不过气。
所以痛定思痛,在重汽华威我们立了新规矩,一个区域只设一家经销商。有人会说这是“垄断”,但是只有一家经销商深耕一块市场,才能真正摸清用户的痛点,针对性改进,改完的成果大家共享,形成正向循环,这才是长久之计。
当然,要走“厚利适销”,光控住渠道还不够,最终得靠产品价值说话。
我始终认为,产品的底气,藏在全流程的较真里。设计时紧盯场景;选供应商卡紧质量关;生产线上,每道工序严格校验,始终坚持一条——“从需求中来,到价值中去”。国家政策划了“红线”,我们就贴着线把客户需求做深做透。拿煤炭运输来说,客户要自重轻、货箱高,这是基本要求;但短途矿区和长途干线需求差别很大——矿区路颠,车箱得耐撞;干线跑高速,重心必须稳。我们就针对这些细分场景,改结构、调配置,衍生开发出多种专用车型。


这种场景定制,还得往外走。非洲、东南亚那些地方的矿场和基建有他们的特点,我们就提供更合脚的自卸车。现在那边的工地上,随州车的身影越来越多了。
也有人问,这么搞定制,效率怎么保证?我们摸索出一套“标准化+个性化”的柔性生产路子。像自卸车和罐式车通用的车架等部件,都按标准模块做,生产线能共享;遇到小批量的特殊定制订单,就组技术工人专班,在专属场地 “精雕细琢”。这样一来,大规模生产的成本降了,个性化需求也能快速响应。

说到底,“厚利适销”就是彻底丢掉“以价换量”的粗放,拒绝“相互杀价”的竞争内耗,从被动跟着市场跑,变成主动为市场创造价值——靠质量、靠场景、靠服务,把利润稳稳当当挣回来。
随州产业模式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系统作战”
我认为当下的随州专汽市场,它正从“大乱”向着“大治”稳步前行。但“厚利适销”这条路,不能只靠一家企业使劲,得让“小而美”和“大而全”好好搭伙,形成价值互补的生态。
“小而美”不是说规模小,是价值要聚焦。专做应急保障车的企业把通讯系统、救援设备的集成做到极致,自然能凭着这份“技术的不可替代性”赢得厚利。“大而全”呢,也不是啥都做,得做“有价值的全”。像华威覆盖搅拌车、环卫车等多个品类,绝不是简单堆砌,而是靠产业链的协同降成本,靠规模效应提效率。

这两种模式凑在一起,就形成了良性的闭环:“大而全”把通用板块做好,“小而美” 企业不用再从零研发,能省下精力攻细分技术,并且在具体细分场景里摸到的新需求又能反哺 “大而全” 迭代技术。
近半个世纪的光景,随州专汽产业从挂车起步,到今天专用车的“破圈突围”。企业也好,产业也罢,真正的生命力,藏在对价值的坚守里——不盲从低价的诱惑,不畏惧转型的阵痛,跟着国家发展的方向走,贴着市场真实的需求做,就一定能走得远、走得稳。
